2)谁立中宵(下)【沈邈视角】_我疯起来连自己都绿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这般鸿儒大贤攀谈,解心头诸般困惑。可他看着虞承嗣的亲笔,眼前浮现的的却是另一行字,要稚嫩许多、熟悉许多。

  只可惜信中人非心上人。

  悄无声息从嘴角溜出去的那声低叹,不觉间添作墙边又一块新瓦。沈邈为少年这段时间的匿迹找了许多理由,然后他们在缀锦阁大堂的转角处撞见。

  此时沈邈正巧在与吏部的前辈们谈论政事,除他以外,其余人都岁至不惑,甚至有年过半百者。而虞嘉言同柳潮则是闹了什么矛盾,两人气鼓鼓的,打闹着下楼,但俱是生机勃发的少年郎。

  他们都被笼罩在明灯的光晕里,却由大堂横梁间垂下的丝绦隔开,仿若两个世界。

  即使是后面同坐一屋,沈邈也觉得自己是被分隔开的。少年明显拘谨了许多,局促地往嘴里塞着糕点,一个不慎便呛住了。沈邈没有想太多,下意识地去拍少年的背。却不料和另一只手相撞,柳潮抬头诧异地看着自己。

  后者愕然的眼神似一根尖而长的针,冷不防戳到指尖相触的那一块。沈邈收回手,被刺痛的指尖缩于袖中,流出少而艳的血来。那是埋藏于体肤下,被逼现身的情思——

  他想离少年更近一些。

  于是当“公主府要招沈郎为婿”的流言四起时,沈邈并没有立刻处理。他早早地查出了源头,也想得出解决的方法,却在面对意有所指的询问时闭口不答,将似是而非的模糊答案掷与旁人,惊起一圈圈渐次扩散开的波澜。

  少年时,父亲除了教导沈邈“愠喜不由外物”,更道“名节如衣”。

  沈邈讽刺地想,看来这名节不仅能做遮羞的衣衫,更能做一把杀人于无形的利刃。

  他暗中将利刃的尖锋往自己一人身上引,故而那些流言演变地越发不堪起来,仿佛沈邈这状元郎,不是凭借才识考取,而是依靠着一张好面皮。甚至连圣人都过问起这件事情来。

  沈邈将自己的命脉袒露于这把利刃之前,并非是失了心智,而是赌那尾近来躲避在水中不愿见自己的胖鱼会摆着尾巴急急浮上岸来,公主府也会给自己一个意料之中的交代。

  在虞嘉言行冠礼的那日,沈邈被公主府正式收为义子,他将那块刻有“虞”字的羊脂玉系在腰带上,向少年走过去。

  他们更近了一些。

  沈邈试着对虞嘉言做一些更亲昵的动作,偶尔还接过他那些不知如何想出来的俏皮话。渐渐的,虞嘉言变得不那么拘谨,甚至会摇着尾巴主动游到自己跟前来。

  而当虞嘉言生病的时候,他不用几日后才从旁人口中听闻,而是能直接登上马车,将少年轻轻抱回公主府的床榻上,再叫来府中的大夫。

  沈邈以为,自己已然满足了。

  可是当昏睡中的虞嘉言软软地靠在自己怀里,双手放在自己胸膛上,像是寒冬里的小兽,不管不顾地往暖处钻。肉呼呼的小爪子踩出人胸口急促的心音,也牵引出深处潜伏许久的欲念。

  沈邈自欺欺人地按捺着这些欲念。

  直到千秋宴上,众人之中,他听到柳潮朗声道:“自然是因为,我喜欢清行。”

  那是无所畏惧,又掷地有声的,将千秋宴上的众人搅作一团乱麻,也将沈邈的心搅作一团乱麻。

  是夜,沈邈独坐在书房里。他手心里放着的那尾小金鱼,由于主人的妥善保管,在灯烛下依旧泛着澄亮的光。

  烛光不耐地晃动着,沈邈低头看了看自己手中的东西,将它攥紧,然后推开门,走了出去。

  屋外风霜渐紧,恰是中宵。

  (1)改用了朱熹“等闲识得东风面”。

  请收藏:https://m.ojcry.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